如果将 response
的结果放在向量的前半部分,而不是后半部分,将会对模型的训练和推理产生显著的影响。以下是具体变化的分析:
原始代码
input_ids = instruction["input_ids"] + response["input_ids"] + [tokenizer.pad_token_id]
attention_mask = instruction["attention_mask"] + response["attention_mask"] + [1]
labels = [-100] * (len(instruction["input_ids"])) + response["input_ids"] + [tokenizer.pad_token_id]
修改后的代码
假设你将 response
放在前半部分:
input_ids = response["input_ids"] + [tokenizer.pad_token_id] + instruction["input_ids"]
attention_mask = response["attention_mask"] + [1] + instruction["attention_mask"]
labels = response["input_ids"] + [tokenizer.pad_token_id] + [-100] * len(instruction["input_ids"])
具体影响
上下文语义:
原始代码中,模型首先看到的是指令(
instruction
),然后是对指令的响应(response
)。这符合常见的对话或问答格式,即模型首先接收到输入内容,然后生成相应的输出。修改后的代码中,模型首先看到的是响应(
response
),然后是指令(instruction
)。这会改变上下文语义,使得模型在生成过程中没有充分的上下文信息,因为它首先生成的是响应,然后才看到生成响应的指令。
训练效果:
原始代码中,模型的目标是根据输入(指令)来生成正确的输出(响应),损失函数只在响应部分计算(非
-100
部分)。修改后的代码中,模型的目标是根据响应生成指令,这不是预期的任务,可能会导致模型难以收敛,损失函数无法有效地指导模型学习。
推理效果:
在推理时,模型通常会根据输入生成输出。原始代码的结构使得模型在看到完整的输入后生成响应。
修改后的代码会让模型首先尝试生成响应,然后再看到输入,这在实际应用中是不合理的,因为我们通常是根据输入生成输出,而不是反过来。
掩码(Masking):
原始代码的掩码确保模型只关注有效的输入和输出部分。
修改后的代码的掩码可能导致模型在处理时忽略指令部分,只关注响应部分,这进一步加剧了模型训练和推理的困难。
总结
将 response
放在向量的前半部分会显著改变模型的训练任务,从根据指令生成响应变为根据响应生成指令,这不是预期的任务形式。这样会导致模型难以正确学习和推理,降低模型的性能和准确性。因此,不建议这样修改。为了保持任务的一致性和语义的正确性,最好保持原始代码结构。